IT行业挤泡沫

曾经风光的IT行业,也和很多其他行业一样正经历挤泡沫阶段,从业人员将面临严酷的就业市场。由于十多年前吹起来的移动互联网那股风实在太猛,IT行业的泡沫将挤得更加痛苦、惨烈。

在2011年之前,移动互联网还没起来,当时IT行业大部分企业只是服务B端客户(企业用户)。

做过B端客户的都知道,想要从B端赚超高利润是比较难的,况且当时移动互联网还没起来,IT软件岗位基本上只是其他行业的附属工具,并不是特别重要。IT岗位较少,从业人员也并不太赚钱,当时的“程序员”是一个既累又不太有性价比的工作,赚钱并不普遍容易,当时IT程序员并不是热门的工作,很多大学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等专业常常找不到足够的人,只能降分录取。

很幸运,本人当年就是13年上大学的,上的是211的软件工程专业,当年这个专业好多是从跟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当时移动互联网处于爆发初期,由于供给的滞后性,高校的IT专业并没有那么热门。不过很快,也就过了一两年后,软件工程、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成了大热门,录取分数也是一路飙升。

程序员赚钱的年代,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从2011年开始,严格的来说2013年开始,移动互联网开始大爆发,alibaba旗下的淘宝、腾讯旗下的微信、手Q,京东,美团饿了么、唱吧K歌、各种手游等等各种移动APP迎来了爆发期,各行业开始重视移动端的发展,大量移动互联网项目获得融资,IT从业者很快就成了猪开始被风吹起来了,程序员的身价水涨船高、一路飙升。在十年前,年薪二十万、三十万在一些中小型移动互联网企业也不少见了,大厂更是高得离谱,毕业进大厂,次年年薪五六十万的也不少。

涌入国内互联网赛道的热钱不止是国内的资本,还有很多海外的创投资本,创投的目的是上市套现,很多新生互联网企业靠着概念炒作在海外股票市场上市(尤其是美股),让资本套现,美股上市就意味着又能从美国二级市场融大量资金投入到国内的互联网竞争中,用低价亏本的价格补贴用户,铺天盖地的广告,比如叮咚买菜、朴朴这些线上卖菜的,滴滴、快的打车,各种线上教培机构无处不在的广告连你坐电梯的时候都不放过。最有名、最成功的就是拼多多了,早年铺天盖地的广告、大撒钱、不管亏损多少,每年几百亿往死里砸的方式干到了现在,它是最成功的一个。

移动互联网这股风带动整个互联网、IT行业高歌猛进,很多提供基础服务的IT厂商也被热钱吹了起来,比如搞CDN云服务的七牛云,美团旗下的美团云、滴滴旗下的滴滴云,靠着大量的投资试图在移动互联网大爆发期间分一杯羹。

可惜,大部分都是泡沫,潮水退去后就会发现大部分人是裸泳的。

2021年美股里的中概股被“打压”,大量亏损的互联网企业现出原形。一旦某个行业在股票二级市场不受待见,创投活动就会开始远离这个行业。从2021年那时候开始,互联网行业出现的创投活动断崖式下跌,很多靠着资本输血的互联网企业发现融资开始变得不再容易,没有有钱后这些企业只能开始实施收缩战略,互联网行业于是就开始普遍大裁员,曾经炙手可热的程序员们也开始大量被裁。2025年,大量IT专业毕业生发现,找工作已经开始变得很难了,曾经的高薪工作只停留在“学长学姐们”那个年代,当年自己高考选专业时还是大热门的IT专业已经不那么香了。

有一些互联网却是幸运的,比如拼多多用每年几百亿的规模烧钱成功了,而其他同时代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没能将利润转正,比如咱们站长熟悉的七牛云、Ucloud优刻得、青云都靠着上市成功续命。

Ucloud优刻得 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成功续命,首次发行股票从市场里融了一大笔资金以及后期发债融资,但上市后连续三四年巨亏,发现原有模式无法盈利,开始逐渐转向数据中心自营。

七牛云近期终于上了港股,也算是成功续命,不过港股的流动性很差,这个续命其实还是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上市即破发,现在的股价只有8毛,只有发行价的三分之一左右。

青云也和Ucloud一样,上市后连续多年巨额亏损。

真是苦了股民,大家真的得少炒点股,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的模式就是从股市拿钱,补贴经营亏损,说来说去就是从股民口袋里掏钱,养着一帮不赚钱的互联网骗子企业,用低价把那些正经做生意的互联网小公司往死胡同里逼。